1.天时人时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描写东天的诗句吗?

2.苏轼写的诗句,是描写夏天的雨来得及,下的大,去得快的

3.冷锋过境的诗句

4.暑去凉来的诗句

5.《处暑后风雨》的诗词赏析和译文分别是什么?

天时人时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描写东天的诗句吗?

写天气变化快的诗句_写天气变化快的诗句

天时人时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描写冬天的诗句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意思是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这二句是总起,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诗题紧扣,同时给人以紧迫感:时间飞逝,转眼又是冬去春来。中间四句是分承,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和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小至》赏析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出自唐代杜甫的《小至》,全诗立意高远,选材典型,遣字铸辞,精工切贴,紧紧围绕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叙事、写景、抒感。

“事”、“景”、“感”三者烘托,情由景生,渐次由开端时光逼人的感触演进为新春将临的欣慰,过渡得十分自然,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苏轼写的诗句,是描写夏天的雨来得及,下的大,去得快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打翻墨水.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龙卷风.- 注词释义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醉书:喝醉酒时所写.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跳珠:激起的水花像白珠.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 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冷锋过境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还有下一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的梨花开并不是指树真正的开白花,而是树的枝头挂满了雪花,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因为通常冷锋才能带来降雪天气。而且我国冬半年主要是受冷锋影响。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面,因冷气团势力强大,冷锋移动速度快,天气变化快。(忽如一夜春风来,即有天气变化快之意,还有好像春天催生了树开花的意思。)冬季冷气团有时来自北冰洋,途经西伯利亚、蒙古,气温很低,如果前面暖气团富含水汽,就会形成降雪天气。岀现白雪皑皑,万树万树莉花开的景象。而暖锋移动速度慢,不会给人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觉,暖锋一般只是形成连续性降水。所以这两句诗表述的天气现象是冷锋过境所造的。

暑去凉来的诗句

暑去凉来的诗句如下:

1、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处暑后风雨》仇远(宋)

赏析:劲风伴着阵雨,将残存的暑气一扫而空。首句扣题,以“疾”形容风,用“急”形容雨,表明风、雨之速,又用一个“驱”字将风雨联系起来,将风雨之急速描写得形象生动。

处暑已过,但是暑气残留,在“秋老虎”的威力之下,天气依旧炎热难耐,可是这一场疾风快雨一下子便将暑气吹散。“空”不仅形容“残暑”消散,与首句的风、雨呼应,还表现出了风雨之急、快。以“顷刻”表现气温变化之快,与首联的“疾”“急”呼应。

2、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闲适》陆游(宋)

赏析:从题目“闲适”二字,已知诗人对于“新秋”到来的态度,闲静舒适,心旷神怡,爱意倍显。这两句是说,春夏秋冬四时,都有值得可喜之处,但心中最喜欢的仍然是新秋时节。

“一场秋雨一场凉”,退去了夏日的炎热和沉闷,扼住了夏蝉此起彼伏的聒噪,秋虫已经开始在草丛中低吟浅唱。“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的这两句诗,正是对处暑的最生动的描绘。

3、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早秋曲江感怀》白居易(唐)

赏析:首句“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直接引出“秋又来”。两句形容夏天的酷热天气渐渐消散,凉风吹拂的景象。秋季来临,尽管还是早秋,可一个“愁”不经意间已经来到心头。

这首《早秋曲江感怀》,在描绘的处暑景物里透露着作者的淡淡哀愁,而这丝丝缕缕的哀愁,又仿佛薄雾一般,让这些自然景物染上了诗人的忧郁气质。尽管暑热不在,但凉爽的天气依然没有驱走诗人的愁。

《处暑后风雨》的诗词赏析和译文分别是什么?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译文:

劲风伴着阵雨,将残存的暑气一扫而空。

疾风暴雨后天气瞬间变得凉爽。

窗纸上有空隙,嗤笑拿着扇子没有用了。

儿童在读秋风赋,令人回忆起醉翁来。

诗词赏析

首句扣题,以“疾”形容风,用“急”形容雨,表明风、雨之速,又用一个“驱”字将风雨联系起来,将风雨之急速描写得形象生动。处暑已过,但是暑气残留,在“秋老虎”的威力之下,天气依旧炎热难耐,可是这一场疾风快雨一下子便将暑气吹散。

“空”不仅形容“残暑”消散,与首句的风、雨呼应,还表现出了风雨之急、快。以“顷刻”表现气温变化之快,与首联的“疾”、“急”呼应。颈联写凉爽之态,与酷热相反,凉意来的太快。一个“嫌”,一个“笑”,好像带着喜恶的态度,却显示出天气变化之速。

全诗都在表现一个“快”字,前三联只是在写天气,尾句顺延而下,与题目相呼应。《秋声赋》与“忆醉翁”加深了诗歌的内容,与前文的“炎凉态”结合,诗人思念的到底是什么?全诗到此戛然而止,没有答案,留给后人无限思索的空间。

扩展资料?

仇远是元代著名文人,他性情闲淡,隐居于余杭仇山之上,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本诗题名“处暑后风雨”,点名了创作时间。处暑是一个由炎热的夏天向凉爽的秋天过度的节气。

仇远词风大致与北宋词人周邦彦和南宋词人姜夔相近。他生当乱世,诗中不时流露出对国家兴亡、人事变迁的感叹。。仇远在南宋已有诗名,元朝让他做儒学教授,而当时并不重视儒生。仇远的词,如《齐天乐·蝉》,前人在《词苑》中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极可诵”。

百度百科-处暑后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