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冬天气温_1940年冬天
1.深圳冬天平均气温多少
2.深圳的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多少度?
3.德国最终打不过苏联,战败后的德国有多惨不忍睹
深圳冬天平均气温多少
14、4℃。
深圳位于中国南部,是个海滨城市,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22、4℃,最高温度36、6C,最低温度1、4℃。年平均降雨量为1948、6毫米。
深圳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日照数为2120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404、9兆焦耳/平方米。夏秋季的台风因受山峦阻挡,直接袭击深圳市平均每年不到一次。
深圳的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多少度?
深圳最冷的时候是1月份,截止到2020年1月8日月平均温度在15.4℃左右。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珠江入海口之东偏北,所处纬度较低,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由于深受季风的影响,夏季盛行偏东南风,时有季风低压、热带气旋光顾,高温多雨;其余季节盛行东北季风,天气较为干燥,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4℃,最高气温38.7℃(1980年7月10日)、最低气温0.2℃(1957年2月11日)。
扩展资料:
春季影响深圳的冷空气势力开始减弱,天气多变,常出现"乍暖乍冷"的天气。初春仍有较强的冷空气影响,少数年份在2月下旬仍可出现寒潮天气,且雨水较少,多数年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夏季在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控制下,常出现炎热天气,是极端最高气温出现的时期。
同时夏季也是深圳降水最为丰沛的季节,深圳的降水各地区差异很大,容易出现局地性的洪涝灾害和短时雷雨大风天气。秋季是深圳市的少雨干旱时期,多秋高气爽的晴好天气。由于雨水少,蒸发大,因而秋旱容易发生且发展迅速,深圳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秋旱发生.冬季是深圳市最冷的季节,经常处于干冷气流的控制之下,气温达全年最低,降水稀少。
深圳政府在线-深圳最冷的时候是在什么时候,大概多少度?
德国最终打不过苏联,战败后的德国有多惨不忍睹
战场瞬息万变,前一刻占尽优势但一招不甚满盘皆输的情况也会有。二战期间德国侵略苏联,势如破竹,但是攻到莫斯科时却全盘皆输。前期战况占优势的德国,为什么最后却输给了苏联?作为挑起战争的侵略者最后却战败了,可想而知其战败后的处境会何等的悲惨,但究竟凄惨到何种地步呢
德国最终为什么打不过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整场作战于1941年6月22日展开。计划为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苏联西部领土。“巴巴罗萨”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Barbarossa)。在晋中之窗作战的最初数个月里,德军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个东欧平原、歼灭数百万计战术不佳的苏联红军,展现出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但最后仍在莫斯科战役中受阻,导致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
德国失败的原因:
1、首要原因是天气。苏联天气转冷,在极寒的天气下作战,使德军士兵无法接受,许多士兵更是被冻死。在零下三四十度,就连枪栓也被冻住,根本就拉不动。
2、德国资源和工业基础不如苏联。虽然德国的坦克在性能和火力上都比苏联好,可德国的生产速度远比苏联慢,最后拼的根本就是国家综合实力,不论是人口,还是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德国都不能支持他长期作战,特别是同时两面作战。
3、苏联自身的兵力动员能力。“看不见的师”这一体制于三十年代初在红军中实行。它在二战中成功地挽救了苏联。直到今天这一体制仍然被采用。这一能使苏联迅速扩大其兵力的体制,其过程非常简单可靠,并且不消耗任何物资资源。在晋中之窗和平时期,每一位师长都有两名副职。其中一人是常规的副师长,另一人则只有晋中之窗部分职责。他另有一项秘密职务:第二力量师的师长。师参谋长(军衔为上校)也有两名副职,都是中校。其中一人也有一项秘密职务:第二力量师参谋长。每个团的情况也一样。每个营有一个营长(中校)和一个副营长。副营长有一项秘密职务:第二力量的营长。 很快就组建一个新的部队。
战败后的德国有多惨不忍睹
“饥饿冬季”险些毁灭德国
1946年开始的冬天导致10万人死亡,数百万伤病。
曾经说过,如果他的军队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他本人和整个德国都将陷入无尽的深渊。纳粹“元首”这个预言在二战后迅速变成了现实。遭到彻底破坏的德国在1946年底迎来上世纪最寒冷的冬天,数十万人因饥饿和寒冷死亡,甚至国家都陷入“毁灭”的境地。近日,德国国家电视一台和《报》揭示了这场“饥饿冬季”的真相。
上千万德国人被东欧驱逐
战后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各大城乡居民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劫后余生的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妇女们担负起克服物资短缺以及清理废墟垃圾的重担,因为男人大多命丧疆场,幸存的德军半数以上被关押在战俘营。
20岁的英格为了生存,也加入到了“废墟女工”的队伍中。因为清除废墟的工人除薪水之外还可获得较高的食品配额。她每天都工作,早餐休息一刻钟,午休半小时,极其劳累艰苦。英格和她的母亲、外公住在四面布满破洞的废墟房屋中。在他们的邻居中,有不少是从东欧拥入的战争难民。战争结束后,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纷纷驱逐境内的德裔少数民族,共有1000多万人。华沙犹太人起义的英雄埃德尔曼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德国人为他们的政策,特别是对的支持,付出了代价,其中之一就是遭到驱逐。”
l一些人不能忍受痛苦,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崩溃和价值观念的丧失。买不起香烟的人跟在外国军人和外国人身后捡他们扔掉的烟头;而一些德国姑娘与盟国士兵勾搭,换取巧克力和尼龙袜或者美军的干粮包,以贴补家用。1946年10月,从北极和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气温逐渐下降。可是,像英格家一样,德国人几乎所有家庭都没有暖气,没有电,严寒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到了1947年1月,温度骤然降至零下20度。而一般人的极限承受度也才零下15度。暴雪和风吹成的雪堆使某些地方的交通完全中断。德国北部和西部的所有河流和运河全被封冻,不能通航,战后投入使用的有限的交通运输业中断了。这使得1947年1月初的工业生产减少了1/4。而煤的供应停止,使得许多企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
16%的婴儿出生第一年就死去
在交通运输正常时,德国人每天最多分到1500卡路里热量的食品。美军一开始把自己的面粉拿出来给德国老百姓,很快大批救援物资被源源运来。在这一过程中,西德地区的德国人开始将美英军队视为解放者而非占领军。但食物仍然很缺乏。
交通的瘫痪,使本来就营养不良的老百姓更加痛苦。鲁尔工业区等地的食品定量每人每天开始不到1000卡路里,而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量为2000卡路里。
10岁的凯尔森的父亲由于是建筑工人,可以获得特殊津贴。而他的爷爷奶奶由于已经退休,只能得到800卡路里的食品。因为食品太少,他的爷爷奶奶几个月内相继去世。后来当上德国总理的施密特说,“我们每天靠896卡路里的热量过活”。
被称为帝国“面包篮子”的东部德国地区已被苏联占领,不再向美英法占领的西部德国输出粮食,更加剧了食品供应的紧张形势。最为致命的是煤的短缺,让德国可供取暖的煤极度缺乏。面对现实,科隆的红衣主教正式宣布,凡是有煤的地方,偷煤不再是罪孽。有些人希望逃离这个国家,但这是不允许的。
“取暖的燃料根本就不够,到处是手脚肿胀、缺胳膊短腿、暴露着伤口的人群,无目标地四处流窜”,汉堡作家诺斯萨克写道,大约16%的婴儿在出生第一年就死去。在柏林,很多人不得不吃草和树皮充饥。进口粮食缺乏必需的外汇,德国的钱都给了战胜国,德国在国外的所有资产被没收了,大量的工业设施也被拆迁。“室内温度最高也是零下五度,人们没有任何煤炭!每天电力供应最多只有2小时,人们个个饿得半死。”一位美军记者向纽约本部汇报说。
据统计,在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这还不包括在战俘营死去的俘虏),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仅柏林一地就至少1000人饿死冻死。整个惨状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瘟疫,运尸的手推车每天推送出大批死尸。美国官员威廉·克莱顿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说,“数百万人正在慢慢饿死。”一位美国记者则写道:“德国人一天喝三次汤就够了——战争期间罗斯福曾经如是说。但是,你能眼看着人们饿死吗?看着狗群追逐将死但是尚未完全咽气的人的尸骨?”
“毁灭论”让美国害怕
寒冷的冬季,也使兴隆起来。由于粮食不足,人们只好从价格更高的中获取生活必需品。盟国驻军军官及其夫人们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交易,这使得更加兴旺。军队的消费合作社成为最大的供应商。香烟、咖啡、肥皂、罐头等等,成了交易品。在美军的监督和控制下,在柏林和法兰克福建立起了两个官方“易货中心”。
使德国社会、经济更加危急,甚至有人预言德国会变成一个农业国。而英法等西欧国家也受到严寒袭击自顾不暇,这使原本凋敝的西欧经济濒临全面崩溃。丘吉尔1947年5月曾形容英法德意等国的状况说:“欧洲现在怎样?它是一座瓦砾堆,一个尸骨收容所,一个滋生瘟疫和憎恨的温床。”
华盛顿政府当时被巨大的恐惧笼罩,害怕德国乃至西欧从此会彻底毁灭。如果真是如此,斯大林就能在东欧快速扩展和渗透他的统治权力,之后把西方全部吞入他的势力范围。再加上德国等西欧老百姓对过渡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有增无减,“毁灭论”在社会传开。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此期间,德国等西欧国家通过参加经合组织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与此同时,在德国一直从事经济工作的路德维希?艾哈德(西德第二任总理),提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方案:用物美价廉的“德国制造”占领世界市场。1948年7月,主管英美占领区经济工作的他当机立断,把数百条经济管制,如物价限制、票证配给等,通通扔进了废纸篓,同时税率也被大幅削减,使原本绝望的人们又看到了曙光。进入上世纪50年代,西德经济飞速发展,实现了贸易顺差,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远超美英法等国,不仅彻底摆脱了灭顶之灾,还迎来了国家复兴的黄金发展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