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挪威8月份的天气如何?适不适合旅游?

2.全球气温是变暖还是变冷变暖和变冷是因为

3.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特别强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必须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读图,回答23

4.圣诞节9天假期去欧洲那些国家旅行季节气候最合适?

挪威8月份的天气如何?适不适合旅游?

哥本哈根一年天气_哥本哈根天气怎么样

非常适合。。。我在那里留学过2年,北欧的夏天绝对是人间天堂。。。非常凉爽舒服 气温是20度左右 穿长袖裙子短裤长裤都可以 北欧的自然风光 人文风情 建筑风格 都很不错值得一去 推荐可同去斯德哥尔摩 和哥本哈根 我感觉瑞典首都比挪威首都更漂亮有现代感繁华

全球气温是变暖还是变冷变暖和变冷是因为

世事总是笼罩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下,人们愈想看清楚就愈会陷入迷茫当中。维基解密如是,气候变暖如是。为什么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天气还这么冷?全球变暖趋势是不是真像某些媒体所言是一些国家的阴谋?碳交易与冰冻圈有什么内在联系?大家渴求有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我们释疑解惑。

为此,《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秦大河。秦大河院士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并从理论上阐明雪的暖型、冷型和交替型密实化过程,建立了定量划分标准。

同时,秦大河院士作为国际冰冻圈科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著名学者,他还长期组织和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IPCC为人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获得了2007年,秦大河本人也于2008年获得了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的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IMO奖)。

记者:2009年11月份的“气候门”事件使公众对全球变暖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您如何看待全球变暖这一事件?

秦大河:自从提出气候变化以来,不同领域的专家,都对这个领域的命题非常感兴趣。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在科学上是正常的,但是科学答案往往是有选择性的。我谈的观点,代表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即IPCC这样一个科学团体的共同声音。在我看来,全球气候是变暖的,气候在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1860年以来,全球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5度。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全球平均气温增高了0.75度;第二,全球变暖并不表示每一个地方都变暖。就好像我们总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并不代表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注意这第二点特别重要,有些人拿某一个单点来驳斥科学数据的结果,那是不科学的。

关于“气候门”,我想说,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开幕前,俄罗斯的一个网站,公布了黑客**的来自一个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和相关方面的科学家私人谈话的记录。而事实是,这个气候研究中心就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Climatic

Research

Unit(简称CRU),该组织在全球气候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气候门”之后,CRU的数据经过了半年多的第三方的调研和听证,被指出结论很科学,没有问题。而一些科学家私人谈话的记录中透露出的一些不支持气候变暖的数据被人为删掉,只是科学家们根据数据筛选的原则,把不合理的筛选掉了。现在大多数气候科学家,依然最喜欢使用CRU的数据。BBC播出的那部《全球变暖大》纪录片,BBC驻上海的领事发布声明正式澄清不代表BBC的观点,不代表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那为什么出现“气候门”呢?我在此提示一点,既然哥本哈根会议是一个政治会议,某些国家的利益集团是不大同意的,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从最根本上把支持的数据搞垮,那么全球变暖就会变成谎言。也正因为如此,媒体报道才会左右摇摆,当然现在媒体也不大出声了。这个无可非议,我认为记者就是要拿最新研究的新闻,供广大读者来了解。

现在人们经常把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每晚的新闻联播以后,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发布全国的天气预报,而不是发布气候预报。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发生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刮风、下雨、打雷、沙尘暴、台风等等。天气相对气候而言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尺度和区域性的一个气象过程,时间从短至几秒钟的一个闪电、一个强雷暴到几分钟的龙卷风,到几天的寒潮或台风。气候则是长时间的天气的平均值,这个长时间,世界气象组织明文规定是30年,如以前用的是1961年到1990年,现在已经2010年了,就定义为1981年到2010年。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候变化一般就是这个时间段。气候变化就是指气候的平均值和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气候本来应当是典型的正态分布,但是会出现极端热或者极端冷的离差值。最近的气候显示有更多的极端热事件,也有极端冷事件仍然会出现,但是极端热事件在增加,而极端冷事件虽然仍然存在,却减少了。这表明虽然全球变暖了,并不等于没有变冷的事件,只不过少了而已。所以当出现一些低温冷冻灾害的时候,一些人惊呼全球变暖破产了,是不对的,因为那是天气变化,不是气候变化。

我通常会通俗地讲,气候是天气沿时间坐标运动过程中的一定时间段的平均值,或者统计值,所以它必然和天气事件有一定的关系。

秦大河院士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

记者:现在我国的气象数据资料在世界上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气象数据资料是由哪些组织来整理和发布的,它的权威性如何?

秦大河: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气象数据应该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即IPCC。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的一个政府间机构。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这些评估吸收了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数百位专家的工作成果。IPCC的报告力求确保平衡地反映现有各种观点,并具有政策相关性,但不具有政策指示性。

IPCC设有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评估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第二工作组的工作针对气候变化导致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的脆弱性、气候变化的正负两方面后果及其适应方案;第三工作组评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案。另外还设立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每个工作组(专题组)设两名联合主席,其下设一个技术支持组。通俗地来说,第一工作组是搞科学;第二工作组是搞地理,即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第三工作组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世界的环境、外交等等方面的工作。IPCC里的科学家都是经过挑选的,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它要求科学家不但有来自发达国家的,也要有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以保持它的地理平衡,实际上是政治平衡,因为气候变化科学太接近于政治了。

我本人作为科学家,从2002年到现在,担任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所以我对IPCC的工作流程非常熟悉。IPCC每个工作组选举两名主席,成为Co-Chair,就是联合主席。每组两个联合主席必须是一个来自于发达国家,一个来自于发展中国家。IPCC自1988年成立以来,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5年和2007年,发表了四次评估报告。我们第四次评估报告,3个工作组一共6个联合主席,有3个来自于发展中国家,3个来自于发达国家,比如帕乔里主席,就来自于印度。第四次评估报告之所以成功,之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我觉得和这个设置有莫大的关系。

IPCC除了科学的人员组成之外,还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比如说它的基本的工作原则,第一条就是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IPCC的报告必须在尊重政策的基础上,保持中立,不能偏袒,它有一系列的附加条约。报告并不是我们这些科学家写完就完事,这些报告要经过三轮“大考”,第一轮要送给全世界的同行专家,一段一段地让他们审阅、提意见,之后我们召开全体作者会议,由每章的两位负责人,带领完成本章的七八位专家,对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刺耳的还是吹捧的,同意的还是反对的,逐条给予答辩。然后修改出第二个版本,送给政府聘请的专家,再来第二遍Review,再逐条答辩一遍。最后,要把报告的主要文件,浓缩成一张三十页的,叫做SPM,就是决策者摘要,拿到联合国,在各国政府代表团会议上,由我们两个联合主席作为负责人答辩。在通过第四次评估报告时,我和工作组的另外一个联合主席,一位美国科学家进行了四天四夜的答辩。我这么棒的身体,能够走过6000公里跨越南极,而在这儿两天之后我就开始发烧。答辩的时候不能出去,连上厕所都没时间,你必须坐着,回答各个有关专家或单位像炮弹一样激烈的提问,这些提问比我们的报纸要激烈得多。

可以说,在我的科学生涯当中,IPCC的这种科学管理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最具有权威性的。

目前,IPCC的数据大多来自美国、英国和俄罗斯。很遗憾,我们中国由于科学水平所限,没有独立的数据资料。我国现在最好的资料在中国气象局,但这些资料也主要是1880年以来的数据,大部分是1950年以后获得的资料,平均起来也不过六七十年。也有长的个别站点有一百多年的,但是那些站点的资料,有一部分是教会、有一部分是殖民者测的。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引用了6000多份科学资料,来自中国的只有87份,占总量的1.3%,和2005年第三次评估报告占1.2%相比,没有大的变化。第五次评估报告,我希望中国人能够有更多的文献被引用进来。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在气候变化的科学上,无论是想为国家服务,还是想为全人类的福祉服务,必须要有自己的话语权,而话语权就是你的科研成果。

秦大河(右一)院士2009年在气象台站考察

记者:在IPCC看来,目前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秦大河:IPCC谈气候变化的时候不光是有前面提到的时间尺度,它还有空间尺度。我们之前讲过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现在我要谈一谈气候系统,就是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度。当今意义上说的气候变化,实际上是指气候系统变化。地球的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冰冻圈组成。现在大气圈变暖、冰冻圈缩小,水平面上涨和生物圈、岩石圈的变化都表明全球变暖的趋势。

IPCC主要反映的是1750年以后的气候变化。为什么定为1750年呢?IPCC认为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1750年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开始的时期,它的标志就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那时起,人们砍伐森林,烧掉了大量的木材;之后,人们发现煤和石油是更好的能量来源,于是把大量的化石燃料也挖掘出来用作燃料,所以排放了更多的温室气体。

而且IPCC认为,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权重在加大,在90%以上,这也是引起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极为反对的观点之一。他们会说,气候变暖不能全部归咎于人类活动,比如太阳的剧烈活动、火山频繁爆发都能很大程度地影响气候变化。

我可以用数据来证明,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地球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太阳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是每平方米1368瓦,我们把它叫做地球常数。而太阳辐射经过短波入射和温室气体的长波反射,最后真正用来加热地表的能量是每平方米240瓦。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太阳常数到现在基本保持不变,这就说明日地关系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温室效应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地球表面被大气圈包裹,大气圈里面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钾、氮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它必须是一定量的,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因为太阳的短波辐射进来,长波辐射出去,其中有一部分长波被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断以后反射回来,就产生了增温效应。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圈,或者大气圈中没有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8℃,有了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地球的平均地表温度是15℃,相差33℃。这个温度正好适合于大自然的休养生息和人类的生存繁衍。而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导致每平方米240瓦这个数值发生变化,增加了会变热,减少了会变冷。火山活动也会排放温室气体,但是在1750年以来,它对全球变暖的贡献量我们都已经计算出来,它大概是人类活动量影响的1/130,火山活动属于自然变率。

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南极凯西站,打了一个深千米的钻洞,获得了过去2000年的冰心。从这个冰心里面的空气中获得的过去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浓度的一个曲线可以看出,过去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的浓度在280ppm(ppm是百万分之几,ppm浓度表示每1百万个空气分子中含有多少个二氧化碳分子)左右,到了大概1750年前后出现了拐点,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上升,据世界气象组织2009年11月份获得的数据,这个数字大概达到了388.9ppm。

我们来比一比,1750年到现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大概增加了三分之一,水汽从3900ppm增加了200个点,也就是增加了5%,甲烷增加得更少。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当中,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大概在63%,它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以上数据都毋庸置疑地表明,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因素。

对于未来气候的发展趋势的预测远远没有天气预报那么可靠,也不如天气预报准确,只能大体上给出一个未来发展趋势的轮廓。科学家的天职就是探索。我认为科学家最好的一种表现就是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修正再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使得我们预估的结果越来越接近于真实,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秦大河(左二)院士2009年在气象台站考察

记者:怎样从冰心里面获取大气浓度的数据?这个数据可靠吗?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应对?

秦大河:二氧化碳浓度的数据是可靠的,它是全球36个大气本底站测出来的。过去2000年的大气,科学家就是靠冰心来获取的。在冰冻圈,降雪没有经过相变,直接从雪变成了冰川冰,一层又一层的降雪变成冰川冰,导致冰川冰里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密度也不断变大,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叫密实化过程。这个过程就导致冰川冰里面的气泡随着深度的加大而减少。比较浅的冰,我们还能用肉眼看到气泡,当这个冰到了2000米、3000米深的时候气泡没有了,被压到冰晶体之间的界面上。所以外国的科学家在南极工作的时候,把敲碎的冰放在倒有威士忌的杯子里,发现冰块噼里啪啦作响,这种“会唱歌”的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有人意识到这是冰里的高压气体冒出来产生气泡的声音,这气泡肯定是上古大气的气泡,不是现在的。于是就想出在冰层打钻,然后从钻出来的冰心获取上古大气的想法。这也是我现在在冰冻圈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

面对全球变暖,我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节能减排,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进一步说明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认为,大气圈中的温室气体产生的效应,其作用时间大概是几百年,这个很重要,这就意味着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在大气圈里面继续在起作用。而这些温室气体是谁排放的呢,是先发展的国家,也就是现在的发达国家。这就为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提供了一个最坚实的科学基础。

这就需要各国政府坐下来谈判,共同来减排。我减了你不减,你减了我不减,都会造成全球变暖,怎么办呢,只有共同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就是为什么有哥本哈根会议,为什么有京都议定书,为什么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什么有坎昆会议。我相信,有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协作,温室气体的排放一定能得到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一定能得到缓解。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特别强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必须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读图,回答23

小题1:CD

小题2:BC

小题1: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和阶段性原则。所以本题选择CD选项。

小题2: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对图示地区的主要影响有:海水淹没沿海低地,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增加。A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势能可能减弱。所以本题选择BC选项。

圣诞节9天假期去欧洲那些国家旅行季节气候最合适?

可以去德国,也可去地中海东北岸的一些国家,没有英国、法国来的湿冷,较内陆一点,相对气候也较适宜,希腊,意大利,奥地利,都是可选择的对象。还有瑞士一年四季都值得一去,本人去勃朗峰的时候在夏季,山顶雪并没有特别多,穿着一件长袖就上了,也还好。若冬季去山脚下仍是绿草如茵,但山顶积雪比夏天壮丽的多,瑞士气候因为地势较高,比较平和,不会过于湿冷。

冬季有很多人去大高加索南面俄罗斯的索契滑雪,而且还有温泉,不错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