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的有趣故事_关于天气的故事大全
1.我国四天民间故事有哪些
2.大暑节气的故事
3.五个有趣的地理故事
4.后羿射下9个太阳的历史故事叫什么
5.冬至的传说故事
我国四天民间故事有哪些
中国的四大民间故事是指: 牛郎织女 孟姜女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二: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三:牛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四: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大暑节气的故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暑相连就是代表了小暑大暑两个节气,2022年的大暑是7月23日。
大暑的来历
“暑”字代表着炎热的意思,而大暑就代表着最热的意思了,所以就用大暑来作为了二十四解其中最热的这段时间。
一年四季之中最热的天气莫过于大暑天气,“大暑小暑,上蒸下煮”这句古谚语不是开玩笑的。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中国的几个火炉城市中的重庆市我曾经在那上大学,40度高温轻轻松松就能达到,区别于北方的干旱高温,重庆市你躲在树荫下也不会凉快多少,空气湿度特别的大,整个夏季都是桑拿天。
古文中也有记载,《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这就是古文对于大暑的记载。
大暑的寓意
大暑节气的来临,就寓意这一年中阳光最猛烈,空气湿度最高的日子来临了。
对于动物来说,高温空气潮湿代表了难受,?人们就要去避暑,往往大家喜欢往北方去避暑,因为北方相对要凉爽一些,承德的避暑山庄可是连皇上都要去的地方,可见人们对于大暑的畏惧了。
但是对于植物而言,大暑天气才是最舒畅的日子,因为日照充足时间长,且空气湿度大,植物都会疯狂的生长,农民种植的农作物全靠这个时间段增产增收的,“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的谚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于人们来说大暑既是畏惧的又是喜爱的。
大暑的天气不光代表了高温,还代表了多雨,谚语有云:“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思就是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说的就是大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同时多于也为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帮助其生长。
大暑的典故
喝暑羊
相传春秋战国的时候,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厌倦了朝堂,就跟勾践请辞养老还乡,范蠡因常年协助勾践勤于国事体弱多病,家里人在大暑天气为其烹制了羊汤,范蠡虚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好,竟得以寿至耄耋。于是,人们纷纷效仿范蠡在大暑天“喝暑羊”,后来渐渐就成了风俗。
其实这个是一个很养生的问题,药王孙思邈就有言,人老虚弱多因少壮时太贪凉,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一种食疗的养生办法。所以有“夏天喝暑羊,健康又壮阳”,“暑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暑羊养生经验谈。
结语
在大暑的炎热天气下,我们一定也不能忘记了养生,上面提到的喝暑羊就是属于食疗养生的一种,下面就列举一些常见的养生方式
防强光:夏日的阳光是最充足的,紫外线格外的强烈,所以我们出门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不然夏季一过,白大腿变成黑煤球可就不好了,防晒霜、遮阳伞这类防光神器一定要随身携带。
防阴暑:大家可能都知道咱们的地下室很凉快,但是夏季千万不要在这种阴暗潮湿的地方避暑,因为我们的毛孔因为炎热张大,你这时候进入阴冷潮湿的地方就会寒气进入我们身体,反而对身体不利。
?食物防暑:夏季我们可以吃一些水果比如西瓜等就是很好的解暑佳品,喝一些绿豆汤也能有效的防暑。
五个有趣的地理故事
看看行不?
1.牛郎织女与星空图
民间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王母闻讯后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挑选着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钗划出一道天河(银河)把他们隔开。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织女星与邻近两颗较暗的恒星组成三角形,很象织布的梭子,天鹰座的牛郎星与两颗暗星组成“一”字状,象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银河的走向与牛郎织女星的连线相垂直,就象把他们分隔在“河”两岸。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再去观察星空,就容易辨认出这两颗恒星和几个星座。
2.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3.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4.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5.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6.海湾战争与自然带
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两地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极少,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战斗力严重损伤,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由此可见,自然带与地形,对于空袭战,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
关于阿艾石窟的千年猜想
来源: 网易论坛
人们目睹这些文明的碎片,总会升起种种疑团,是谁,在什么时候,在如此险峻的地方开凿这个洞窟呢?
被称为天山大峡谷的库车北部的克孜利亚峡谷有着地质构造学上的奇观。它曲折幽深、怪石嶙峋,最宽处有几十米,狭窄处仅可容一个人通过。春、夏季,山洪会注满河谷;秋、冬季,峡谷内断断续续渗出的细流慢慢融入沟口处的铜厂河。铜厂河是史书中所说的“东川水”,它以恒久的姿势流淌着,不仅滋润和丰饶了这片古老的土地而且孕育和发展了人类文化,至今保留的诸多遗址如阿艾古城,苏巴士佛教遗址及炼铜冶铁遗址都在这条河边。滚滚不息的河水承载和见证着历史、现在、还有将来。
迂回的山崖峭壁一次次地阻隔着人们的视线,使得许多不解之谜经过千年的封存保留到了今天。
1999年4月的一天,库车县北部天山河谷中的阿格乡牧民阿布来提同往常一样挎上采药背包和用具在崎岖的山道间跋涉跳跃,矫健得如同羚羊。他寻找着,采撷着。在离谷底三十多米处的绝壁间他发现了一丛绿色。他没有犹豫,他在抓住绿色藤蔓的同时,一脚踏进了尘封一千多年的石窟。
南少林之谜:两百多年前为何消失
“天下功夫出少林”,以“南拳北腿”著称的南北两座少林寺院的僧人,匡扶正义,历次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然而,少林寺难逃被焚烧的命运。一千多年过去了,当年赫赫声名的南北两少林寺,只留下北少林依然屹立在嵩山之上,香火旺盛,南少林寺此刻却销声匿迹了。为此,人们开始了历史的追踪。
相传,公元1276年,康熙突然下旨三千御林烧南少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其中必定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于是,莆田最先开始了他们的寻找,在林山村中,文物普查队发现了一口刻有“僧兵”铭文的北宋石槽。有关专家论证,“僧兵”是南少林寺独有的编制。从而,推断出石槽的所在地——林泉院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然而,泉州的两本祖谱——《清源金氏族谱》和《西山杂志》更有详细记载,泉州存在过一座规模宏大的少林寺。不料,此时的福清出示了更为确凿的证据,出土的文物、古代的地图、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一致指向福清的确存在着一座少林院。
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教授罗炤的研究发现,却让南少林之谜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探索。罗炤发现了福建闽南小镇的一种几乎绝迹的特殊的佛教派别——香花僧。香花僧也侍奉佛祖,为民众做丧喜事,宏扬佛法。但却有不同于正宗的佛教丛林的地方,他们可以杀生吃荤,可以娶妻生子。奇怪的是,香花僧的传人,有一本神秘的秘典——香花僧秘典。这本秘典中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它揭开了两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南少林寺为何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以及寺院遗址的真正所在地。(编导:蔡佳利)
化蝶成仙的独龙纹面女
幽深的峡谷,神秘的民族
独龙江峡谷地处云南省怒江大峡谷的最北端,东靠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西边和南边与缅甸交界的担当力卡山相邻,北接西藏自治区。独龙江似一条玉带自西藏察隅向南飘落而下,形成绵延97公里的险峻峡谷。峡谷方圆1900多平方公里,由于一年中有半年大雪封山,故而形成了独特而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也孕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独龙族。
独龙族是一个人口仅有5000余人的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从语种上类分应该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受条件限制,独龙族以前一直过着自由迁徙、刀耕火种、男人渔猎、女人采摘的日子。直到解放后,大多数的独龙族才在独龙江沿岸建起了固定的村寨。
女人文面是独龙族一个奇异的习俗,而且由来已久。《新唐书》中称之为“文面濮”,《南诏野史》更是以“绣面部落”来称呼独龙族。至于为什么要文面,说法有很多,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确切解释。有的说是为了防止被外来民族抢去;有的说是为了好看;有的说是为了死后能与灵魂相认。还有一种说法与原始图腾崇拜有关——在独龙族的信仰中人死后的亡魂“阿细”会化成各色蝴蝶飞向苍天。
地于小故事三:
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 “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 “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海湾战争与自然带
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两地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在 “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极少,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战斗力严重损伤,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由此可见,自然带与地形,对于空袭战,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
后羿射下9个太阳的历史故事叫什么
后羿射下九个太阳的故事叫《后羿射日》,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后羿射日》的故事是这样的:
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的天气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十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十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
有时,十个太阳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九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中出现爆裂的火球,随后坠下了一只只三足乌。最后,天上只留下了一个太阳。
扩展资料:
《后羿射日》的故事的出处:
1、《后羿射日》的故事出自江苏省射阳县,射阳县相传由精卫填海而成陆,后羿射日而得名。为纪念后羿射日,射阳建成地标性建筑——中华后羿坛和著名旅游景点——后羿公园。
2、根据“射阳”县名的来历及“后羿射日”的传说,在公园入口处设置八面景观墙,上置八个石球,与不远处的“中华后羿坛”遥相呼应,寓意后羿射下九颗太阳,降福人间。此外,园内的每一处特色景观,都与“后羿射日”的文化相联,串起了一个古老而又美丽动人的传说。
百度百科-后羿射日
冬至的传说故事
冬至的传说故事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冬至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冬至的传说故事 篇1
冬至的传说故事一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的传说故事二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的传说故事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的传说故事 篇2冬至吃饺子的由来故事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古代冬至娱乐习俗有哪些?
冬至悬土炭
我国先民很善于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冬至的“悬土炭”习俗就很有意思。在冬至前三日,人们悬土、炭于天平木杆两端,让两边轻重刚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阳气至,炭那边就会重,而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重。很明显,这个简单的小实验的原理在于两边的物件吸水与否。
葭灰占律
“葭灰占律”又是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其中牵扯到我国古代的音乐知识。古人用葭莩之灰来占卜气候,依据的是华夏音乐理论中的“十二律”。
人们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的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按照古人的经验,冬至日里,葭灰当从应钟律管中飞出,这是人们判断节令到来的方法。
所谓十二律,就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半音。如果假设黄钟是现在钢琴上的“C”音,其他各律则依次向上升半音,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
九九消寒歌
九九歌是一种节令民间歌谣。旧时,冬季来临时,小孩子们常会吟唱这样的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这便是几乎流传于我国各地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是“九九消寒歌”。
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数九”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过后,就是天气回暖,大地将春的时节了。
九九消寒歌在全国大部分地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而在北方以外地区,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
九九消寒图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冬至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人们以此卜来年丰欠。
消寒图的形式很多。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也说:“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或者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是“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
画消寒图这种风俗虽然简单,但如果巧心酝酿则别有韵致,常被人们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在其中。
冬至吃饺子的寓意
寓意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风俗,据说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所以,在中国北方,一到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寓意二:冬至到,吃饺子,团团圆圆。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这天,一家人就会忙忙碌碌,准备各种饺子皮、饺子馅,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团团圆圆过冬至。除了北方吃饺子,南方还有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圆圆满满、团团圆圆。
冬至的传说故事 篇3冬至饺子是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冬至节吃水饺或馄饨的习俗。潘荣陛(清)《帝京岁时纪胜》:“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传说之一:女娲造人
在怀川地区,有一个传说。上古时期,女娲在神农山抟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女娲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纷纷被冻掉,女娲十分着急。于是,女娲就用针线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个个缝上。一天,女娲缝好一个泥人的耳朵,把余下的线让这个泥人用嘴咬住,转身去找剪刀,当她拿着剪刀回到泥人身边时,一个好主意瞬间在头脑中诞生了。
她用一根线,一头拴住泥人的耳朵,一头让泥人紧紧咬在嘴里,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后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怕冻掉耳朵,也用一根线一头拴住耳朵,一头咬在嘴里。时间长了,就把咬线变成了吃饺子,因为饺子很像耳朵的形状。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便在怀川地区传开了,延续至今。
传说之二:纪念神医扁鹊
还有一个冬民间至吃饺子的传说,与纪念神医扁鹊有关。 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初年齐国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县鄚州镇)人。他一生“兔疾行医,周游四方”,走遍了现今的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热情为群众治病,成为远近驰名的医生。传说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天气格外冷。人们的耳朵冻得生疼,有的甚至都冻烂了。
这一天扁鹊来乡间为老百姓医病,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难受。怎么办呢?他就教人们熬“祛寒矫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矫耳”做熟吃。果然,人们吃了“矫耳”饭,喝了祛寒汤,顿时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烂的耳朵不久就好了。家家户户感激扁鹊,说他是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神医。这一天正好是冬至节。以后为了纪念扁鹊,每年冬至都包饺子吃。
传说之三:纪念南阳医圣张仲景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
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的传说故事 篇4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虽然冬至不是年节,但人们习惯把冬至看成‘节气年’的分界点”(《载敬堂集·风物记》)。陈志岁《汤圆》诗就反映了冬至节汤圆制作和人们度节意觉。诗曰:“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龆爱吃要功夫。拌云慢舀银缸水,抟雪轻摩玉掌肤。推入汤锅驱白鸭,捞来糖碗滚黄珠。年年冬至家家煮,一岁潜添晓得无?” (摘自《江南靖士诗稿·节日诗》)。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冬至的传说故事 篇5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俗话说“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一天是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我们老家还有一种说法,如果冬至要下雨,那么过年就会睛,相反如果东至要是晴,那么过年就要下雨或者下雪。
今天是家家户户吃饺子的习俗,我们家也是一样。一大早妈妈就去菜场买了新鲜的肉和一些蔬菜,还有一些包饺子的原料。妈妈回到家先把面粉和好,然后把肉和蔬菜都剁好,调好了饺子馅,就开始擀饺子皮,我特别喜欢擀饺子皮,因为面皮拿在手上就像橡皮泥一样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妈妈包的饺子特别的好看,一个个包的非常饱满像一个个金元宝,爸爸包的也不错,可就是我怎么包也没有爸妈包的那么好看,样子特别丑,妈妈还说包的这么难看等下煮好了都给你吃,我一听这话就扁着嘴说:“哼,就不。”
到了中午,饺子就开始煮了,饺子在锅里煮了一会,香味就扑面而来,我可真想偷偷的去吃一个呢!过了一会儿饺子终于出锅了,我像一尺小馋猫一样迫不及待地吃一口,可真美味。妈妈幽默地说:“吃了饺子,天冷了就不会冻掉耳朵了。”爸爸说冬至吃饺子还有一个故事,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我问为什么要纪念他呢?爸爸就便给我讲起了张仲景的故事。
当时,天下大乱,盗贼四起,到处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生灵涂碳,民不聊生。张仲景回到家乡,正是冬天,大量饥民耳朵都冻裂了,溃烂发炎,张仲景见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想了一个办法,用新鲜的羊肉和火红的辣椒还有一些药材放到大锅里精心熬制,然后将煮好的食材捞起来剁碎,碾成泥,用面皮包成耳朵状,这便是今天的饺子,煮熟的饺子和汤水香飘十里,张仲景把这些煮熟的饺子分给了那些饥民吃。几天后,饥民们冻裂的耳朵也因吃了饺子而痊愈。这汤水人们也叫驱寒汤。从此为了纪念张仲景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话“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饺子也快吃完了,爸爸的故事也讲完了,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今天既吃到了美味的饺子,又听到了一个关于名医张仲景的故事。这一天真让我长了不少知识。实在是太开心了!
冬至的传说故事 篇6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
我国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不仅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祭天祭祖外,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风俗,南方地区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南阳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苏州至今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圆夜饭”不仅丰盛,每道菜名更是有寓意。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百姓的冬至也叫鬼节,冬至这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这天的羊肉粉汤有个古怪的名字——“头脑”。一般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
福建——冬至“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福建冬至有以熟“甜丸子”祭祖的民俗。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
冬至的故事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个节气。
冬至,北半球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此后直至来年的夏至,平均每天增长白昼时间为九十秒以上。农谚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长一针剌”。《唐杂录》记载:“唐宫中以女工揆日影之长短,冬至后,日晷渐长,比日常增一线之工。”也就是说,因了白昼加长一线,女工们承担的活计也要相应增加一线。
冬至,北半球隆冬之开始。我国的农历规定,自冬至日起,每九天为一九,到三九最冷。之后逐渐转暖。《冬九九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九九歌》各地大同小异,陕西《九九歌》前半截为:“一九二九,闭门抄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
冬至,中国民间一个隆重的节日。古人曾与春节同等看待。至今仍有“过小年”的说法。陆游在《老子庵笔记》中说:“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谓之除夕”。《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皇帝在这一天要率领文武大臣出郊祭祖,士大夫相互间要“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老百姓“积累假借,至此更易新衣,飱祭先祖”。
陕西民间,多有在冬至日吃饺子或馄饨的习俗。人们说:“冬至日吃饺子,不冻耳朵”。想来是对人对自己的一种关怀,表示当这寒冬来临之时,要注意加衣加食,避免饥寒侵袭。因人及鬼,便有为鬼送寒衣、送饺子馄饨的习俗。总之,是一种送温暖的活动,不仅仅给人送,还给鬼送,大慈大悲。
陕西省合阳县逢年过节常常要吃馄饨,特别是冬至日,全县家家户户包馄饨,吃馄饨。是一种连汤馄饨,即将馄饨与制作好的臊子合在一起,一碗碗盛给大家吃。先敬祖先四碗。还要拿到门首、巷头、坡下、十字路口,说是给游鬼吃。这馄饨,活着的人自己吃,也不忘记给老祖宗们吃,还要给不知名的游鬼即野鬼吃,阳间阴间,大家共吃,寒冬来临,大家温暖。合阳人对冬至日吃馄饨极为重视,说是这天吃了馄饨,一冬天不受冻。如有人在县内工作,家里就要给留上一碗,等他回来吃。
类似风俗,在邻近的澄城县也有。一段时间以来,合阳人被戏称为“合阳鬼”,有一个故事说明它的由来:先前合阳人穷,许多都到澄城县的煤矿拉炭倒卖,赚点小钱。连冬至这样的大日子也不能回家休息。澄城人也兴在冬至日晚上给游鬼送点吃食,但不是馄饨,是饺子。那时,澄城人也穷,冬至日也有许多男人不能回家,给游鬼送馄饨的任务就由妇女来完成。妇女们大多胆小,不敢出门送馄饨,就从门坎下边往外一递,任你游鬼自己来吃。此时,有合阳的男子正好路过,天黑风急,又冷又饥,忽然看见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如何不吃!吃罢一碗,向前走去,又见一家门前也有一碗馄饨,当然再吃,就这样,连着吃了半条巷子。最后被人发现,门里的妇女惊呼:“哪一路的鬼?”门外的男子回答:“合阳鬼!”
有句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可这天不同,这天是:人间冬至,泽及游鬼。
冬至是寒冬来临的日子,天气在一天天变冷,却有这许多人情温暖的故事,可谓因人及鬼,由冷到暖。
冬至的传说故事 篇7人们都知道,北方人大多数爱吃饺子,特别是农历的冬至那天非吃不可,传说这天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哩。提起冬至饺子的风俗,南阳、邓州一带,流传着医圣张仲景的动人故事。
张仲景是邓州涅阳(今穰东镇)人,东汉时任长沙太这。有一年回乡祭祖,向北走的路途上,看到不少人耳朵溃烂流水,再不就是没有耳朵,他觉得好生奇怪,找人一问才知道是被冻坏烂掉了。原来北方一入冬连降大雪,常常于一夜之间,鹅毛大雪下得沟满河平,将房屋埋掉半截,门窗都被雪堵住。天天上大冻,河水坑塘都冰透,连屋内的陶水缸,都因连日冻成冰砣被撑破了。人们的手脚整天烤啊暖啊还被冻烂,更何况那支楞在外的耳朵呢!由肿疼到热痒难耐,手一抓便溃烂流水,时间一长便全烂掉了。
关心民众疾苦的张仲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回到家乡就教人们做药膳吃,就是把羊肉兑上白广椒、当归、茴香、肉桂等中药,下锅煮熟后捞出羊肉,加上葱、姜、蒜、萝卜等剁碎,撒上油、盐、辣椒或糊椒面,用面片包成一个个疙瘩,煮熟后连汤带疙瘩趁热吃,几次吃得浑身大汗就好了,包括手、脚都会好起来。
张仲景在家时就是的药到病除的名医,他说这方人们绝对相信,可就是大部分乡亲穷,冬季一天只吃二顿稀饭,哪还有钱买药割羊肉哇!所以当他再问乡亲们效果的时候,许多人摇头唉声叹气,张仲景心里也明白大家的意思。
停了两天,乡亲们看到张家在院内搭上大席棚,砌上大锅灶,以为他家要办啥喜事儿,打听之后才知道,张仲景决定自己舍汤药,治乡亲们冻坏的手脚和耳朵。开始还有人不相信,后来看到公告才明白是真的。只见院内杀了几只羊,一群人在忙忙碌碌,擀面的擀面,包疙瘩的包疙瘩,剥羊的、烧火的、破木柴的,忙得热火朝天,快煮好时,有人在村里喊:“请冻坏手脚耳朵的乡亲,到张府喝祛寒矫耳汤喽!”人们拿上碗筷坐在席棚下,吃得热乎乎的直冒汗。吃过三天之后,冻烂的部位果真好转了。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便象扎了翅膀,传遍了邓州和紧挨着的县乡,来吃药膳的人越来越多,一天到晚一锅接一锅做不及。没多长时间传遍方圆百十里,连南阳以东的人们都知道,有的骑着牲口来,有的坐着牛车来,有的踏着泥雪冰凌来喝汤,大家都叫这种食物为“胶耳”。
看到人们在老远的往涅阳跑,年岁大的和小孩们很不方便,张仲景暗暗思忖着,再选个适中的地方,为民众舍祛寒胶耳汤,后来张仲景认为在南阳城东关合适,临近车马大道和船运码头,远处来人交通方便,冰天雪地也好少挨霜冻。于是便在现今医圣祠那里,搭棚垒灶支上大锅,舍起了祛寒胶耳汤,还为黎民百姓看病诊脉治杂症。医好了不少疑难重病,轰动了方圆数百里。
张仲景是在冬至那天开始施舍祛寒胶耳汤,“胶耳”与“饺儿”谐音,所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冬至这天包饺子吃,一直沿传到现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